鳴石樂集音樂沙龍 《Un Salon Romantique》法蘭克‧伯納德 & 莊雅雯 大提琴與鋼琴二重奏

本場音樂會的主題,以人之深切情感為構思,探討一系列相互對比的審美與音樂情緒。音樂的語言包含兩種相反的激情,並交織成兩個對比的世界。因此我們發現:布魯赫的作品具備兩極化的特質: 以他的晚禱為例,其旋律源自於猶太宗教儀式中的聖詠,同時也展現人的各種情緒。它既是神聖的,又是入世的。再以孟德爾頌著名的第二號大提琴奏鳴曲為例,樂曲一開始湧動著勃勃生機,宛如邀請聽者展開一段狂喜之旅,將精神與感官兩者合而為一。理查﹒史特勞斯的大提琴奏鳴曲中,也能發現類似的二元性:第一樂章充滿著無窮的活力,慢板樂章卻回應以宗教冥想般的沉思。由此看來,音樂中處處可見的矛盾對立,不也正驗證了人所面臨的存在境遇? 此外將特別介紹: 法國作曲家拉威爾早年爲小提琴譜寫的第一號奏鳴曲,也被稱為《遺作奏鳴曲》。並嘗試以大提琴演奏此曲,重新詮釋作曲家精緻的樂思,展現人在天地間之精神躍升。

法蘭克.伯納德身兼大提琴演奏家與民族音樂學者雙重身分,與具有哲學背景的鋼琴演奏家莊雅雯,已有多年的合作默契,精心設計本節目,組成了一幅迷人又多采多姿的音樂馬賽克,誠摯邀請您來聆賞感受 !

曲目

孟德爾頌: 第二號大提琴奏鳴曲, D大調, 作品58
F. Mendelssohn: Cello Sonata No. 2 in D Major, Op. 58         

布魯赫: 晚禱, 作品47
M. Bruch: Kol Nidrei, Op. 47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拉威爾: 遺作小提琴奏鳴曲, A小調
M. Ravel: Violin Sonata Posthume in A minor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理查史特勞斯: 大提琴奏鳴曲, F大調, 作品6
R. Strauss: Cello Sonata in F Major, Op. 6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演出者簡介

法蘭克‧伯納德 Franck Bernède, 大提琴

出生於音樂世家,兼具大提琴演奏家及民族音樂學者雙重身份。畢業於巴黎國家音樂學院及赫爾辛基西貝流士學院,伯納德博士的演出遍及美國、日本、印度、尼泊爾、印尼以及歐洲各國,曾參與歐洲重要的巴洛克音樂演出及錄音。伯納德博士是尼泊爾原住民Newars人民族宗教、文化的研究權威,傾三十餘年的研究受到巴黎高等社科院(EHESS)肯定,並取得人類學與民族音樂學博士。2004-2010年,白納德博士受邀於台北文化大學任教,隨後曾於美國耶魯大學、德國海德堡大學擔任客座研究。他創辦辛吉尼研究中心 (Singhini Reseach Center),致力於保存並推廣喜馬拉雅地區傳統音樂及舞蹈。目前定居於台灣嘉義。

莊雅雯 Ya-Wen Chuang, 鋼琴

畢業於比利時萊蒙斯音樂學院 (Lemmensinstituut)、荷蘭烏特勒支音樂學院 (Utrecht Conservatory) 鋼琴最高演奏文憑及室內樂演奏碩士。目前為東吳、華梵大學兼任助理教授,為國內少數具有哲學背景的音樂家。曾隨楊欣心、卓甫見、徐頌仁習琴。留歐期間,隨伊莉莎白國際大賽得主Prof. Alan Weiss門下習琴。擅長音樂的人文思考與跨文化反省,在音樂的理念與詮釋上兼具東西之長。返台後致力於音樂的導聆欣賞與全人教育,演出遍及德國, 瑞士 比利時, 荷蘭, 智利, 台灣等地。曾擔任奇美藝術獎、傑人杯、古典星光盃音樂大賽評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