鳴石樂集樂壇新秀《姍生珊世琴》 蔡姍珊鋼琴獨奏會

《姍生珊世琴》蔡姍珊鋼琴獨奏會


音樂會的曲目融合各種樂派風格,
從巴洛克~現代橫跨三世紀音樂的呈現。

貝多芬一生寫了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,
不僅超越古鋼琴音樂的張力,也提升現代鋼琴音樂的展現,
更開啟浪漫派音樂的思潮。因為貝多芬,奏鳴曲再也不一樣。

降B大調第11號鋼琴奏鳴曲於1800年間創作及完成,
1802年出版,這首是貝多芬自己覺得最自豪的早期奏鳴曲作品。
作品題獻於他的其中一位贊助人布朗勒伯爵(Johann Georg von Browne)。
本曲以早期奏鳴曲而言,篇幅較為長。

布拉姆斯: 帕格尼尼變奏曲作品35,寫於1862-1863年,
是以帕格尼尼二十四首隨想曲的最後一首為主題所寫的變奏曲。
由於布拉姆斯把這首變奏曲當練習曲在寫,因此他刻意在每段變奏中
都放入一種困難的彈奏技巧。
由於技巧十分困難,被鋼琴家克拉拉稱為《女巫變奏曲》
這首變奏曲一反常態的相當炫技,並且以感情的詮釋與對技巧要求的嚴苛聞名

作家David Dubal形容這是「鋼琴作品中的傳奇;
而且『技巧艱澀』、「最困難而細緻的鋼琴作品之一」

演出曲目:

F. Couperin: Les Barricades Mystérieuses
庫普蘭: 不能說的秘密

F. Chopin: Etude Op. 25 No. 11
蕭邦: 練習曲作品25,第11首 「冬風」

L. v. Beethoven: Piano Sonata No. 11 in B-flat major, Op. 22
貝多芬: 降B大調第11號鋼琴奏鳴曲,作品22

H. v. Bülow: Tarantella Op.19
畢羅: 塔朗泰拉,作品19

S. Hough: Fanfare Toccata
賀夫: 號角觸技曲

C. Debussy: Nocturne, L. 82
德布西: 夜曲,作品82

J. Brahms: Variations on a Theme of Paganini, Op.35, Book 1
布拉姆斯: 帕格尼尼變奏曲,作品35,第1冊



演出人員簡介:

蔡姍珊,2006年出生於臺北
目前就讀師大附中音樂班二年級
主修鋼琴,師事盧易之教授

自六歲開始彈鋼琴,對音樂充滿了熱情和嚮往
小學音樂班後開始學習中提琴和低音管

11歲開始在教會學習管風琴司琴
擔任教會小提琴班的鋼琴伴奏
和弦樂隊的中提琴首席
共同參與鋼琴和弦樂團事工多年

過去,曾在學校學習揚琴
並擔任國樂團首席

生活中,喜歡唱歌、跳舞、散步
和聽音樂會、電影、攝影、看展覽
曾參與台灣原住民電視科普節目配音